1. 首页>>运营>>抖音运营

 1042 

一旦实现了这样的超越,便实现了诚、仁、乐三者统一的本体境界,也是真、善、美三者统一的整体境界。

所谓心之本体,客观地说是宇宙本体,主观地说则是心本体,实际上只是浑然之体,并无主客内外之分。思诚者,欲此理之在我者,皆实而无伪,人事之当然也。

 1042 

人们都说,朱熹继承了程颐思想,在关于心的这一重要学说上,他确实是继承了,而且发展了。儒家哲学是一种人学形上学,儒学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为根本任务,因此,儒学亦可说是一种精神境界说。诚虽所以成己,然既有以自成,则自然及物,而道亦行于彼矣。于是,朱熹关于仁的基本学说就是:仁者,心之德,爱之理。这个境界就是天人一理、物我一体,没有任何阻隔和束缚,从而获得一种最高的体验。

朱熹之所以提出心体用说,不是为了别的什么目的,正是为了解决心灵境界的问题。[17] 朱熹:《朱子语类》卷一。世人若以思所能得谓之有,所不能及谓之无,则天下之事亦尠矣。

道不仅无形象方所,而且不能用语言表达。儒家提倡精一之学,主张对道心人心察之精而辨之明,守之要专一,即要辨别道心与人心的界限,明白道心之何以惟微(即精微而难明)、人心之何以惟微(即容易流于私欲而危险),这正是自反思维的重要表现。从已发到未发,是从自为到自在的认识过程,是一种自觉的本体体验。曰:‘何其愈甚邪?曰:‘在屎溺。

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,也是真正的我。孔子之门,多实行家而少理论家,同这种思维方式是直接有关的。

 1042 

对于自然之性,只能返回到自身进行体认。这种本体经验的思维特征在理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。[97] 道和理作为事物的宗主,是形而上者,殊途同归是归于形而上之理。仁者人也,人者仁也,这是可以互释的。

它不是把人作为客观对象去认识,而是作为思维和实践着的主体去认识。其实,这是一种本体体验,即在自我体验中实现本体境界。[32]《老子·四十八章》注。它以完成理想人格为目的,以自我完成、自我实现和自我证悟为特点。

中国哲学缺乏概念的明晰性和形式化,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。盂子提出心之官则思,但思的实质是先立乎其大者。

 1042 

中国哲学也有自己的形而上学,也主张超越。但是,玄学的形上思维,同样没有达到纯粹抽象的程度,它所说的无,是没有规定性的本体,但没有摆脱现象界的缠绕。

中国传统哲学,特别是儒家哲学,是情感体验型哲学。这种内向思维的主体性特征是明显的。一是从已发到未发,即从现实存在返回到本体存在的过程,可称之为逆的过程。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这种思维,人不必对自然界进行客观化、概念化的分析,自然界的意义就内涵在人的存在之中,人是自然之道的真正体现者或实现者,对人的存在和本质有所了解,就是对自然界法则的最根本的了解。[104] 按照这种思维,天与人只有一个道,即性命之理。后期狂禅以风花雪月为题材的自然诗,借自然风景以明禅理,就更是如此。

正如智顗所说,总以譬之,譬之贫人,家有宝藏,而无知者,知识示之,即得知也[44]。《易传》作为儒家最早建立形而上学天人合一论的著作,决不仅仅是讲天道哲学的,它的核心是天道性命,是顺其天道人性合一之理。

这就是真正的内外合一、物我合一。排除知识、功利,心便能集道,这就是治其内不治其外。

既然能取,就证明黑、白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。感于物而动之欲,属于情感,是内在性的外化,所谓反躬,就是返回到自己的内心,调节好恶之情,体验人生而静之性。

这样的主体思维具有内在的动力。它同宇宙精神是相通的、合一的,但又不是通常所说的客观精神。但是,汉以后,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,以儒家为代表的体验型思维终于成为中国传统思维的主流,而墨家所代表的逻辑思维却没有得到发展,反而趋于消亡,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,这是一个需要专门探讨的问题,这里暂不讨论。总之,这些不同的阶段,可以解释成自我超越过程中的不同层次。

无论成圣、成仙或是成佛,都变成现世的目的追求,当下见出成效。这样的人,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游无何有之乡,实现了绝对的精神自由。

设令抱危笃之疾,须良药之救,而不肯即服,须知神农岐伯何以用此药本意之所由,则未免于死也。老子的形上论是无神论和先验论的。

道一方面被说成是超越一切对立和差别的绝对本体,另方面却又无所不在,每下愈况就是说明这种情况的。理学派程朱强调体用之分,心学派陆王强调体用之合,但他们都以心体为性,为真我,这一点是一致的。

郭象的与物冥合,更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体验型思维。儒家把他们的学说称为圣人之学,就是讲如何成为圣人的学问。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,这正是主体意向活动的完成,人与世界处在和谐一致的关系之中,同时又表现出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作用。至于心学派则更是性情合一论者。

这种现象既同农业社会个体的生产方式有关,又是由实践经验型思维方式所决定的。他也承认,自然界的现象都是存在的。

三者本是统一的,总称之为太极或人极,但分别而言,又有诚、仁、乐之分。道视之不见,听之不闻,博之不得,是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。

心体可说是宇宙之心,心用可说是个体的心,但是佛教哲学的体用一如,已不是完全彻底否定知觉作用,不是否定现实自我实现真如佛性,倒是把二者融合起来、统一起来,在现实自我中实现绝对超越,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趋向。察己以知天下,决不是道家所特有,它是儒道共有的思维方式。

本文由容光焕发网发布,不代表容光焕发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u1hkh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qcq/2973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13988886666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